锂电池上游龙头“天赐材料”能否穿越低迷期?

产品时间: 2024-06-27 23:35:04

作者: 云开体育平台app

高盛确实厉害,一家有着154年历史的全球顶级规模投资银行之一,当然厉害。 天赐材料的成...

详细介绍

  高盛确实厉害,一家有着154年历史的全球顶级规模投资银行之一,当然厉害。

  天赐材料的成立时间并不算长,才23年,也是因我们国家新能源行业在2000年前后才开始起步。

  虽说第一个锂电池的诞生距今已有53年,但是真正作为商用锂电池,是到了1991年,索尼发布了他的锂电池,应用在他家的电子科技类产品中。

  但是韩国不一样,在美国的支持下,大量吸收日本的锂电池技术,所以就有了“三星、旭成、LG、SKI”这些锂电巨头。

  2000年后,国内逐渐兴起了一大批锂电池材料相关公司,包括天赐材料和新宙邦也是当时才成立的。

  徐董事长也是科班出身,毕业于杭州大学的化学系,后来又在中科院读植物化学研究生。

  随后就开始创业,成立“道明化学”公司,也就是后来的“蓝月亮”,主要做日化产品。

  四年之后徐金富把股权都卖给了合伙人,拿着钱回到老家开始二次创业,合作伙伴是当地的化肥厂,不过这次失败了。

  2000年的时候就成立了天赐材料,不过依然跟锂电池没关系,只是业务扩展到沐浴露、洗面奶之类的原材料。

  所以徐金富从2004年开始,郑重进入锂电池行业,依然是做原材料,第一个产品就是电解液。

  在外人看来,这是很矛盾的事情,怎么就这么突然从做洗发水的,一下变成做锂电池了,这个转变也太大了。

  其实区别还真不大,日化产品跟电解液很相似,都是化学产品,技术上殊途同归,只是应用场景不一样。

  生产电解液主要的原材料叫“六氟磷酸锂(LiPF6)”,这东西有一定技术门槛,而且属于化工产品,当时的天赐材料并没实力研制。

  所以原材料主要是通过日本采购,但是六氟磷酸锂占了电解液将近一半的成分,如此重要的东西,当然必须要自己掌握。

  于是天赐材料2007年向美国Smith买断了该项专利,开始自己建厂研发生产。

  到2011年之后,生产线终于开始投产,一下就给天赐材料带来了很大的成本优势,这就是竞争力。

  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,理所当然的顺利,2015年电解液收入就超过了日化业务,到现在日化材料业务只有区区10亿营收左右,锂电池材料营收已经突破200亿。

  后来收购“东莞凯欣”,让天赐材料反超老对手“新宙邦”,坐上全国第一的宝座。

  但是本次收购签了个对赌协议,在2014年到2016年这三年,必须要让“东莞凯欣”的净利润不低于1400万、1680万和2016万。

  不过事与愿违,2015年只做到了717万,2016年更惨,反倒亏损606万。

  因为收购完之后,原材料六氟磷酸锂就快速涨价,从8万/吨涨到超过40万/吨,翻了5倍,但是天才材料电解液的出厂价并没有增加多少,这当然会亏。

  因为产能远远不足,连自己本部的生产线都因为电解液扩产高于六氟磷酸锂,所以也需要向外采购,更别说收购回来的子公司,肯定顾不上了。

  这纯粹就是管理上的水准和抗风险能力没提上来的表现,生产六氟磷酸锂的难度比电解液要大,扩产的时候就没有平衡好,才出现这个情况。

  然后当原材料价格增长那么多的时候,公司传导给下游客户的时间却长达两年之久,那当然会亏损。

  万物都有周期,这不以意志为转移,当产品供不应求的时候,价格自然大涨,然后很多人就会进来扩产,然后慢慢供大于求,价格又会大跌,这是一个避不开的轮回。

  随后经历了长达4年的低估期,一直到2021年,电动汽车卯足了劲直接飞奔,再加上这几年大量中小企业破产,才让六氟磷酸锂的价格恢复过来。

  不过天赐材料受到的影响其实还好,他生产的六氟磷酸锂本来主要是给自己用,所以那几年的毛利率只有2018年和2019年不理想,很快就恢复了。

  从锂盐到锂辉石,还有碳酸锂等等,公司通通布局,对外公布的叫“纵向一体化”大战略。

  因为从创业的第一天起,徐金富的志向就很远大,同时开展电解液和正极材料研究,想一手抓一个。

  不过没过多久就发现不行,实力太弱,根本分不出精力和资源去做两个业务,这才终止了正极业务,只聚焦电解液。

  公司账上才2个亿左右的货币资金,从资产也才16亿,净利润更是连一个亿都不到。

  消化起来本来就比较勉强,运气也真是差,正好那一年矿石价格大跌,正极材料价格也大幅度下降,导致公司仓库里的存货大额贬值。

  公司反应也比较快,随后就开始甩包袱清理不良资产,第二年利润率就回归正常,还是不错的。

  文章开头说的高盛看空天赐,很重要的一个缘由是拿当下的天赐材料和2019年的时候比较,主要观点是电解液产能过剩,然后同质化严重,会导致毛利率不高,所以在电动汽车增速放缓的时候,公司纯收入能力会大幅度下降。

  理由都对,甚至结果都没问题,因为天赐材料三季报的毛利率确实下降到了28.35%。

  根据目前的行业数据,今年1~9月,中国汽车销售2107万辆,同比增长8.2%,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628万辆,同比增长37.5%,出口82.5万辆,同比翻了1.1倍。

  如果再根据9月份七部门联合推出的《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》文件,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目标是900万辆,意味着同比增长30%。

  反正今年肯定是不会大幅度下降的,明年之后的新能源汽车会是个什么状态,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后面我专门写一篇行业分析文章。

  而且这样的一个问题并不是重点,重点是在行业低估的时候,正好是头部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绝佳时机。

  这两年的房地产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,行业低迷到了这种程度,我在之前分析的几家房地产公司也说了,未来跑出来的都会活得很好。

  天赐材料同样如此,作为锂电池材料龙头,最重要的是市场占有率,而不是当下的产品价格。

  这是不可能的,新能源一定是未来的趋势,谁也没办法逆转,并不是福特、通用那几家传统燃油车巨头能阻止的。

  所以说高盛基于的前提错了,这放在美国还行,因为美国对电动汽车的热情确实没那么高,所以才会设置巨高的关税,阻碍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进入。

  在2017年,电解液的市场集中度还不高,CR5只有60%左右,但是如今已经到了80%左右。

  配方不是谁家独有的,现在主流的技术也已经拍平了,所以高盛说的同质化严重,这个理由并没有问题。

  但是成本的差别就大了,就跟光伏和硅料一样,可能大部分公司都在亏钱,但是通威还能开开心心赚钱。

  现在的锂电池同样如此,中国企业拿走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,那么关键就在于下游客户的消化能力,那就又回到汽车身上。

  而作为龙头的天赐材料,其实上半年就已经有过一次演习,今年上半年的电解液价格暴跌,所以天赐的业绩远远比不上去年。

  我看到不少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电解液的需求是145万吨左右,我就笑了.

  天赐材料主要做三个东西,分别是传统业务日化材料,和锂电池材料电解液,还有正极材料料磷酸铁锂。

  日化材料主要是用来生产“洗发水、护发素、沐浴露、洗手液、护肤品”等等这些。

  要理解锂电池材料业务,必须要清楚里面的结构和未来的趋势,所以先说说锂电池。

  左边是正极,右边是负极,中间用隔膜隔开,然后都泡在电解液里面,外面再用外壳包装起来,就是一个完整的锂电池。

  正极材料里面主要有“镍、钴、锰”等元素,比如三元电池就是用了镍钴锰酸锂。

  这也是现在的续航能力提高这么多的原因,当然随技术的提高,安全性也是同步提升的。

  比如宁德时代之前发布的“只冒烟不起火”电池,采用的就是“镍55单晶材料”,因为单晶材料不但更稳定,还能实现更高电压。

  还有宁德时代和智己汽车共同研发的“负极掺硅补锂”技术,可提升30%以上的密度,实现续航1000公里,而且20万公里零衰减。

  之所以需要“补锂”,因为所有零件的密度都是同步提升的,尤其是在负极里面加入大量硅氧后,会导致效率较低,所以要补充点锂进去。

  电解液前面也说了,主要是六氟磷酸锂,当然这个里面会很复杂,根据配方不同,成分和含量也会不同,会有很多其他添加物和溶剂。

  隔膜是一种高分子薄膜,恩捷股份主要是做这个,他会有很多非常小的孔,可以让锂离子通过游泳,从电解液里面游过去,但是电子就不能通过了,否则正负极直接相通那就短路了。

  锂电池在充电的时候,正极就会释放锂离子跑到负极那边去,然后与负极那边早已等候多时的电子拥抱在一起。

  放电的时候,由于外部用电设备已经是通的,所以电子通过外部电路跑到正极去,然后锂离子又原路返回游回正极,两者又在正极有拥抱在一起。

  现在锂电池并不是不能继续提高密度,从而大幅度提升续航能力,但是卡在安全性这一关。

  而安全性最大的保障并不是隔膜,而是电解液,因为电解液参与了“电池热失控过程的大部分反应”,所以电解液是解决安全性的直接物质。

  到那时由于电解液是液体状态,那就有两个不可避免地物理特性突破不了,第一个是流动性必然导致“泄露”的可能性,第二个是液态状态在常规压力下,没法再缩小体积提高密度。

  这才有了让电解液固化的设想,所以固态电池并不是没有电解液,而是已经固化了的电解质。

  不过现在固态电池还有很多的技术问题没有攻克,具体何时能成熟并且商业化,也说不准。

  所以蜂巢能源就取了个巧,既然现在距离固态电池还比较远,那咱就先弄个“果冻电池”,也是所谓的半固态电池。

  成品锂电池不但外面有一个电池包,里面一组一组的电芯,是所谓的“模组”,也属于一次包装。

  为了节省出里面包装的空间,就有了去模组化电池技术,也就是常说的“CTP技术”。

  如上图所示,单个电芯紧挨着排列,都不穿衣服,然后装进一个电池包里面完事。

  还有更狠的,连外面最后剩的一件衣服都要给人家剥掉,干脆不要电池包了,也是所谓的“CTC技术”。

  这个技术是直接把汽车底盘的设计改一下,兼顾电池包的功能,于是电池和汽车底座就集成在一起了,这样又节约出那么一点点空间,又可以多放几块电芯。

  消费者每天在续航里程焦虑,工程师们也不容易,真是挖空心思就为增加那么点里程。

  从锂电池的这些结构特性来看,未来的锂电池就只剩“正极、负极和电解质”这三样核心零件了。

  当然更是行业的龙头,今年上半年电解液和正极材料的销量都同比增长了39%。

  不过价格并不理想,虽然部分原材料几乎能做到自给自足,比如六氟磷酸锂和LiFSI的自供比例达都到92%以上,很多添加剂的自供比例也在80%以上。

  反正就是卷,卷到实力弱小的中小企业退出,剩下来的巨头就瓜分绝大部分市场。

  这个在行业处于上升阶段是没问题的,因为市场增量可以某些特定的程度抵消激烈竞争的后遗症。

  前三季度营收121.24亿,同比下降26.2%,归母净利润17.52亿,同比下降59.83%,每股盈利0.92元,同比下降59.65%。

 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虽然跟去年扽更疯狂程度没法比,其实2023年H1同比增长了44%,也还可以的。

  动力电池确实要低很多,2022年出货量466GWh,同比增长150%,而2023年H1出货量257GWh,同比只增长了18%。

  我在以前分析新能源的时候曾说过,不管是光伏还是风电还是啥,未来想要继续大规模发展,必须要一个前提。

  因为新能源电力波动太大,目前的电网余量不足以让它们折腾的,万一何时阳光毒辣或者狂风大作,发出来的电都没地方去。

  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159GWh,同比也增长了140%,只比动力电池少了10个百分点。

  如果未来几年按照CAGR35%左右计算,那到2030年储能电池离2000GWh就不远了。

  今年上半几家头部企业都很难过,比如新宙邦、多氟多、天际股份、瑞泰新材等等,所以导致电解液行业的毛利率只有22%左右。

  重新弄了一张好看一点的分类毛利率图,天赐的锂电池材料毛利率达到了30%。

  除了这两家,其他公司的毛利率就不太够看了,所以也是他们两家的净利率最高。

  天赐材料显然做到了第二个,主要也是得益于前两年赚了不少钱,而且是“真钱”,所以经营现金流比较好,去年达到近42亿。

  非金融性企业负债率超过50%,一般都有点危险,除非是“特殊财务公司”的金融运作,这个我之前在分析伊利和三一的时候都说过。

  不过天赐材料的应付款大部分时间都低于应收款,像宁德时代这样的大客户肯定占用了他不少货款。

  天赐材料其实是一家很简单的公司,抛开他的日化材料不说,核心只有电解液和正极材料这两项,而且都还是用在锂电池里面。

  那么对于天赐材料这样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,只要未来新能源还会继续发展,那就不会差。

  我做了下面这张《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》表,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的龙头公司,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。


推荐产品

Copyright © 2012-2018云开体育平台app_云开体育平台app下载版权所有     鲁ICP备2002253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