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源转型“绿”意盎然 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

产品时间: 2024-12-19 16:03:23

作者: 云开体育平台app

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,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。近年来,我国能源转型不断加速,...

详细介绍

  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,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。近年来,我国能源转型不断加速,各项关键技术接连突破,持续调整完善新型能源体系,不断向智能化、数字化方向迈进,释放高水平发展生机活力。

  10月21日,国家能源局发布1月至9月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。截至9月底,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.6亿千瓦,同比增长14.1%。其中,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.7亿千瓦,同比增长48.3%;风电装机容量约4.8亿千瓦,同比增长19.8%。

  此前发布的《中国的能源转型》白皮书提到,十年来,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,中国深入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,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全方面提升,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,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更好满足了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。

  在甘肃敦煌,被称为“超级镜子发电站”的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,通过1.2万多面定日镜以同心圆状围绕着260米高的吸热塔的方式,设计年发电量达3.9亿千瓦时,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;在内蒙古巴彦淖尔,乌拉特中旗100MW槽式光热电站项目通过配置352个回路集热场,采用导热油传热,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3.2亿千瓦时,光电转换总效率为14.54%,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.65万吨;在陕西宝鸡,眉县城区中深层地热能供暖项目采用“地热能梯级最大化利用+大温差热泵机组+燃气锅炉调峰补热”的多能互补形式,结合对于地热能载体的“采灌结合、以灌定采”方式,实现了地热水尾水100%回灌。

  “协调推进多能互补,确保能源体系运行安全。”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表示,能源转型的“先立后破”,不是简单的化石能源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此消彼长、一蹴而就的问题,而是需要两者相互配合。

  近年来,数字技术与传统能源技术深度交叉融合,培育了一批新技术、新模式和新业态。江苏的全息数字电网,将真实电网在数字空间以数字孪生的方式,通过一比一三维立体还原,进行全景式呈现,是全球首次亿千瓦级负荷大电网的全息数字化呈现;山西一家科技公司,通过构建煤炭行业智能化赋能平台,储备了400多座煤矿的海量数据,利用大模型训练,帮助入驻企业降低研发技术门槛,加快开发智能化产品;电网公司以数字电网为关键载体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,通过数字孪生建模,借助智能巡视和智能控制技术,让庞大、复杂的变电设施实现了可靠的“无人值守、远程操作”。

  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,要加快推进能源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、数据链深层次地融合,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,实现能源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化、现代化迈进。

  业内专业的人建议,以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数字能源生态构建,提高储能与供能、用能系统协同调控及诊断运维智能化水平,加快推进全国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建设,健全完善各省(区)信息采集报送途径和机制。

  近年来,随着能源转型升级关键技术突破,我国正经历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转变。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平稳运行,实现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的全球领先;已建成完备的风电、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系;高效晶体硅、钙钛矿等光伏电池技术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;水电设计、施工、设备制造全产业链体系全球领先;世界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电机组已在白鹤滩水电站投运……

  创新是打开能源转型之门的“金钥匙”。“科学技术创新是加快能源转型、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。”业内专业的人建议,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,围绕巩固延伸优势产业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、加快培育未来产业,推进能源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,不断的提高能源含“新”量。

  “面向未来,要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趋势,加快能源供需一体变革,不仅要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效率,也要提高经济、社会和环境效益。”上述专家这样认为,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国家新能源资源、技术和产业优势,把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能源作为根本出路,加快推进主体能源更替。(实习生李想对本文亦有贡献)

  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,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。近年来,我国能源转型不断加速,各项关键技术接连突破,持续调整完善新型能源体系,不断向智能化、数字化方向迈进,释放高水平发展生机活力。…

  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,全国秋收进度已近八成。目前,长江中下游晚稻陆续开镰,各地各部门不断健全农技服务体系,快速推进秋收工作,确保晚稻颗粒归仓。…


推荐产品

Copyright © 2012-2018云开体育平台app_云开体育平台app下载版权所有     鲁ICP备20022537号